为进一步深化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凝聚校企协同培养合力,完善实践成果评价体系,加强卓越工程师学院内涵建设,提升工程硕博士培养质量,5月22日,由卓越工程师学院主办的“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系列活动——实践成果标准研讨会”在南岭校区成功举行。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院负责人,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15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培养单位副院长和导师代表,通用技术集团、国机集团等合作单位的企业导师代表,以及2024级专项试点研究生参加会议。会议由卓越工程师学院张宇主持。

首先,张宇从创新组织机制、重构导师队伍、再造培养流程、重建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进展情况。他表示,学院将立足新时代国家急需的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人才培养需要,有组织地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驱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通校企之间、学科之间的培养壁垒,强化工程创新实践教育,增强学生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打造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特区”和工程技术创新“高地”,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吉林大学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在经验分享环节,通用技术集团企业导师代表温华栋以企业视角阐述了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他介绍了师生共同聚焦国家关键领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成果的培养心得,并表示专项试点联合培养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课题”“真环境”,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企业解决了“真问题”,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实现多方共赢;专项试点学校导师代表陈传海分享了与航空、航天、汽车等不同领域机床制造和合作企业的校企协作经验,并就工业母机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成果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思考进行了交流分享。

来自专项试点的学生代表,2022级工程硕士生沙林、王凯结合自身经历,生动讲述了参与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收获。他们表示,通过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与真实项目的锤炼,自身的工程思维、团队协作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沙林和王凯正在以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并以坚定的志向和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实践企业(通用技术集团)任职,将继续从事相关课题研究。

与会人员就实践成果的撰写、评价标准和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研讨交流。